天水旅游切换城市

㕵㕵㕵  查看地图

当前位置: 天水旅游网 > 天水旅游景点 > 宣化拱北景区 > 宣化拱北景区简介

宣化拱北景区简介

http://www.lvyou114.com   内容整理:山水旅游黄页

    宣化拱北景区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,拱北,阿拉伯语,意译教主陵墓上的圆顶建筑。宣化冈拱北(又名北山拱北),座落在甘肃省张家川县城以北15华里的北山。是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。自清光绪开始,历经三代七十年的建设,使宣化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拱北建筑群,占地47亩。整个建筑仿云南园林建筑风格,倚山就势,气势宏伟,古朴典雅。周围苍松翠柏,茂林修竹,肃穆幽静,其建筑规模和造型居当时国内拱北建筑之首,吸引了自清末以来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。可惜这些建筑在1958年宗教改革运动和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拆毁一空。

  约有教众近三十万,大体分布在宁夏、青海、新疆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黑龙江、吉林以及甘肃境内的兰州、定西、临夏、天水、平凉、陇南等地。

 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 哲合忍耶门宦第七代教主马元章(教众称“大太爷”)等人从云南避难来到张家川,在时任武翼督尉、四品花翎李得仓的帮助下落脚北山,暗设道堂,开始了他复兴哲合忍耶门宦的传教历程。清光绪八年1882年马元章将第五代教主马化龙(教众称“十三太爷”)的头骨埋葬于此,并为其修建了结构精巧的墓庐,建立了哲合忍耶北山拱北。光绪十四年(1888年)三弟马元超(教众称“三太爷”)来到张家川,这里成了马元章、马元超兄弟二人讲经、传教、静修干功的基地。民国五年(1916年)正式取名“宣化冈”。民国十一年(1922年)将第六代教主马进成(教众称“汴梁太爷”)遗骨由河南开封迁葬于宣化冈。元章、元超相继顺命归真后亦被安葬在这里。三代教主陵墓集中安葬于同一地点这在其它各拱北是不多见的,由此宣化冈拱北也便成了哲合忍耶教众朝拜的中心。

  每年这里要举行十多次大型的“尔曼里”纪念活动,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信教群众前来参加活动。

  马元章(1885年—1916年),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第七代教主,民国十八年西海固大地震时不幸遇难于宁夏西吉滩,归真后由三弟马元超从西吉将遗骨搬迁于宣化冈。他生前才华横溢,被视为经、汉两通的一代宗教领袖。他们一生留下了许多融合伊斯兰教义、儒道文化为一体的治教、修身、理政的作品,其文笔有气势、有哲理,寓意深刻,刚柔兼济。《省已格言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。他是书法大家,一生书写了许多阿拉伯文、汉文及阿汉兼融的书法作品,均被广大教众及书法爱好者视为珍品。

  马元超(1889年—1929年),他虽不是教主,但由于他主持宣化冈教务,并且其治教方法、待人态度、言谈举止深得教民的欢迎,他同兄长元章一样留下了许多对联、遗作,他留下的阿文书法作品较多。

  清末及民国时期,许多社会名流、军政要人、贤达志士慕名前来游览观光之后有感而发,或赋诗题对,或题赠匾额,或树碑立传,这些珍贵的碑刻碑文、书画墨迹、楹联匾额保存至今,为宣化冈增添了许多人文景观。其中最著名的有民国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、省长张广建、云南督军顾品珍、军界要人于右任、马鸿逵、白崇禧,爱国将领吉鸿昌、马鸿宾、邓宝珊、冯玉祥等人所赠匾额,以及各地翰林安维峻、哈锐,进士任承允等名人留下的名句佳作。

  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在清光绪时期,由元章、元超兄弟二人主政教务以来,他们在认真总结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,竭力改善与官方政府的关系,他们积极融洽政教关系,广交政界名人,并充分利用自己在宗教中的特殊身份,宣传教育群众,加强民族团结,其深明大义、有胆有识的理教才能和社会活动能力深得清未统治者的赞赏。在马元章55岁寿辰,清隆懿(慈禧)太后亲书“寿”字中堂,并赠“今世师表,一代完人”的条幅祝贺。